7月28日,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與圣龍新能源(襄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聚焦電動重卡綜合能源站、海內外新能源設備及電池回收利用等領域展開深度協同,以優勢互補推動新能源產業鏈高效整合,助力國家 “雙碳” 戰略落地與產業升級。
武漢動力再生常務副總經理:黃良取&圣龍新能源總經理:潘非
優勢互補:錨定新能源產業鏈協同痛點
作為動力電池再生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武漢動力電池再生在電池回收技術研發、后端資源化利用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積累了深厚經驗,其成熟的電池維保、兜底回收體系為新能源設備的 “閉環運營” 提供了關鍵支撐。
圣龍新能源(襄陽)有限公司則深耕新能源裝備領域,在電動重卡、光伏儲能充電設備的研發制造及海內外市場(尤其是機場、港口、公交等場景)的布局上具備顯著優勢,擁有豐富的終端場景資源與設備落地經驗。
此次合作正是基于雙方在 “前端設備 +后端服務”“國內市場 + 海外布局” 的天然協同性 —— 武漢動力電池再生的回收與維保能力可彌補新能源設備運營中的 “后端管理短板”,而圣龍新能源的場景資源與設備優勢則為電池再生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形成 “設備研發 - 場景落地 - 回收再生” 的全鏈條閉環。
三大重點領域:構建新能源全場景服務生態
根據協議,雙方將重點在三大領域推進合作,打造覆蓋海內外的新能源服務網絡:
一是電動重卡綜合能源站建設。聚焦電動重卡補能需求,聯合開發適配的綜合能源站,并由武漢動力電池再生負責電池后端的兜底回收、維保及資產管理,實現 “補能 - 運營 - 回收” 一體化,解決電動重卡運營中的 “續航補能 + 電池壽命管理” 痛點。
二是海外市場協同拓展。針對海外機場、港口、公交等場景,共同推進光儲充設備、移動電源及新能源車輛的落地,并配套電池回收與資源化服務,助力中國新能源技術與設備 “走出去”,搶占海外綠色基建市場。
三是國內市場深耕細作。在國內公交、工程機械、專用車領域,整合設備供應與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通過統一的維保、回收體系降低終端用戶運營成本,推動國內新能源裝備的規模化應用。
長效機制保障:從戰略到落地的全鏈條推進
為確保合作高效落地,雙方明確了三大合作機制:其一,建立高層定期會晤制度,統籌戰略規劃與重大問題解決,確保合作方向與產業趨勢同頻;其二,成立由技術、市場、生產骨干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負責具體項目的對接與實施,加速合作從 “協議” 到 “落地” 的轉化;其三,完善信息共享與保密機制,在保障數據透明的同時,嚴格保護雙方商業秘密與技術信息。
行業意義:為新能源產業鏈整合提供新路徑
此次合作直擊新能源產業 “前端設備與后端回收脫節”“海內外市場資源分散” 等痛點,通過“設備研發 - 場景落地 - 回收再生” 的全鏈條協同,不僅能降低行業整體運營成本,更能推動技術創新與資源循環利用,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