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廢汽車拆解與廢鋼加工協同創新:萬億級循環經濟新賽道
湖南省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行業協會 金怡:在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與廢鋼加工的協同發展正成為循環經濟領域的焦點議題。每臺報廢汽車蘊含著驚人的資源價值——常規材料回收率高達97%,其中72%為鋼鐵,11%為塑料,8%為橡膠,6%為有色金屬,3%為其他材料。以1000萬輛報廢汽車為例,其鋼鐵回收量相當于寶鋼2011年全年粗鋼產量的25%,橡膠量則占全國天然橡膠進口量的57%。這不僅是“城市礦山”的核心資源,更是推動鋼鐵行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
發達國家早已將報廢汽車拆解納入循環經濟支柱產業。美國擁有12000家拆解企業、200個破碎中心,年報廢量達1200萬輛,其廢鋼供應量占國內鋼材市場的三分之一。這種深度協同不僅提升了資源利用率,更構建了從拆解到冶煉的完整產業鏈。反觀國內,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
當前,報廢車回收拆解行業陷入產能過剩與惡性競爭的泥潭。部分地區拆解能力遠超實際報廢量,企業為爭奪資源哄抬價格,甚至采用“人工+氧割”的粗放拆解方式,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稅收流失、黑作坊泛濫、車主合規意識薄弱等問題交織,使得廢鋼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高端冶煉需求。更嚴峻的是,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鋼鐵行業對優質廢鋼的渴求與日俱增,而傳統拆解模式的低效性正成為瓶頸。
但危機中亦蘊藏機遇。政策層面,《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落地,疊加“設備更新和以舊換新”政策的催化,為行業注入新動能。預計未來十年,我國報廢汽車數量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市場洗牌將加速產業升級。區域集約化發展、精細化拆解、產業鏈延伸將成為主流趨勢,數字化追溯體系和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也將重塑行業生態。
在此背景下,報廢機動車拆解與廢鋼加工的協同創新勢在必行。通過回收業務協同,拆解企業可轉型為區域廢鋼預處理中心,利用現有場地和設備提升資源利用率;設備資源共享則能降低運營成本,推動智能化拆解設備的普及;延伸產業鏈條方面,精細化分選和高純度廢鋼加工可精準對接鋼廠需求,實現“車-廢-鋼”一體化發展。寶鋼、格林美、沙鋼等企業的實踐表明,共建供應鏈、推行RFID追蹤系統和數字化平臺,不僅能提升效率,更能保障廢鋼質量,推動行業標準化。
展望未來,報廢車與廢鋼產業的協同是鋼鐵行業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唯有打通“規范回收—綠色拆解—高效分選—優質廢鋼—低碳冶煉”的全鏈條,才能真正釋放“城市礦山”的潛能,為美麗中國輸入綠色動力,書寫循環經濟的嶄新篇章!
先進設備,助力廢鋼行業寒冬突圍戰
長沙中金智能裝備:作為長沙中金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代表,同參會代表們探討一個核心命題:在行業寒冬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突圍破局?
打破加工效率天花板,重塑行業競爭力
當下廢鋼加工普遍面臨能耗高、效率低、成本攀升的難題。以打包機為例,傳統單主缸設備常因活塞桿偏磨、螺栓斷裂、滲漏油等問題頻繁停機,不僅影響生產,更埋下安全隱患。中金歷時三年研發的行業首創多主缸專利打包機,采用工程機械級可靠性設計,徹底解決行業痛點,獲多項國家專利認證。配套的獨有液控技術更是將裝機功率降低30%,年省電費約15萬元,液壓油用量減少50%,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面對平口龍門剪需二次加工、火焰切割效率低下等頑疾,中金推出階梯式多刀龍門剪,實現任意料型“一刀成型”,單噸加工成本直降25-40元。這款設備上市兩年已覆蓋全國二十余省份,銷量遙遙領先。以江蘇客戶為例,其月出貨量從1000噸躍升至3000噸,加工成本從70元/噸降至40元/噸,利潤空間顯著提升。
針對傳統破碎線門檻高、場地需求大的問題,我們自主研發“五省”推料破碎機:省場地(僅需百平米)、省人工(無人值守)、省電費(功率降低50%)、省心(工程機械級可靠性)、省錢(投資門檻大幅降低)。這套設備讓中小貨場也能輕松切入高附加值加工領域,快速實現業務升級。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唯有技術革新才能開辟廢鋼行業新賽道。中金智能裝備愿以“省心、省力、省錢”的先進設備,與各位同仁攜手突圍寒冬,共同書寫廢鋼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產能過剩與需求見頂的雙重壓力將持續壓制價格
富寶資訊 胡洪生:當前國內鋼價呈現"高供應、低庫存、穩利潤、弱價格"的新的格局:盡管需求端受"兩新"政策及出口韌性支撐,鐵水與廢鋼日耗維持高位,鋼材庫存持續低位運行,但成材與廢鋼重心仍持續下移。這一現象打破了傳統"利潤驅動-補庫傳導-成本推漲"的周期規律,核心矛盾在于產業鏈過剩層級的結構性轉移——原料端(鐵礦/焦炭)供應過剩量級(現實或預期)顯著擴大,形成"復產不補庫"的新格局。具體表現為:在鐵礦與煤炭原料港口庫存高企背景下,鋼廠采用低庫存策略壓縮原料周轉天數,導致黑色商品失去價格彈性,邏輯上體現為"需求韌性強→但鋼廠不補庫→價格陰跌"的逆向傳導鏈條,標志著短期黑色產業鏈短期定價邏輯已從"成材供需主導"轉向"原料過剩定價"的新階段。
國內需求端呈現“冰火兩重天”:制造業、基建用鋼保持韌性,家電、汽車等產業支撐需求;而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比下滑23.8%,預示著地產用鋼需求的長期萎縮。這種結構性分化導致廢鋼市場供需矛盾加劇,價格持續承壓。
從成本端看,焦炭價格年內暴跌20.2%,帶動鐵水成本大幅下降,廢鋼的性價比劣勢愈發凸顯。當前螺廢價差已收窄至647元/噸,接近2015-2016年低點,電爐廠利潤被壓縮至盈虧平衡線附近,部分企業被迫減產。相比之下,高爐廠憑借焦煤成本優勢維持盈利,進一步擠壓電爐市場份額。
廢鋼自身基本面亦不樂觀。鋼廠庫存天數與基地庫存量均處于低位,短期資源緊張對價格形成一定支撐。但展望未來,焦煤庫存高企、鐵礦潛在增量(如西芒杜鐵礦投產)等因素,預示著原料成本仍有下行空間。在此背景下,廢鋼作為高成本原料的劣勢將進一步放大,熊市格局難以逆轉。
市場底部猜想
結合鐵礦、焦煤的悲觀預期,若兩者價格分別跌至80美元/噸和600元/噸以下,螺紋鋼的底部區間或探至2700-2800元/噸,而6mm重廢含稅價或跌至2000元/噸附近。這一過程可能伴隨6-8月廢鋼資源的階段性緊張(因前期到貨減少),但中長期看,產能過剩與需求見頂的雙重壓力將持續壓制價格。
"反向開票"政策解析及回收企業應對思路
富寶資訊再生資源財稅專家 高偉:2025年4月,國家稅務總局正式推行資源回收企業向自然人報廢產品出售者"反向開票"政策,正在重塑再生資源行業的生態格局。作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重要配套措施,反向開票旨在打通增值稅抵扣鏈條,讓廢鋼資源交易回歸合規軌道。
政策核心是通過實施“反向開票”暢通增值稅抵扣鏈條,賦予資源回收企業規范合法的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同時讓持續開展出售報廢產品業務的自然人也能按現行稅法規定享受增值稅免征或減征政策。具體表現為,反向開票政策課解決自然人銷售報廢品缺乏合法稅前扣除憑證的痛點。政策設計體現精準施策,針對自然人設置500萬/年的開票限額,并可按規定享受小規模納稅人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免征增值稅和3%征收率減按1%計算繳納增值稅等稅費優惠政策。
政策執行執行的難點:
1、自然人擔心匯算清繳要補稅,不愿意配合(非關鍵)
如果針對自然人的個人所得稅,直接按照0.5%或者0.8%一次性征收完畢,不再匯算清繳,想必自然人會更愿意去配合。
如果能讓自然人享受個人所得稅減半征收政策,自然人不僅不用補稅,甚至可以退稅,自然人配合的積極性會更高。
2、500萬/年的限額,不夠用!(非關鍵)
如果最前端的自然人都愿意配合反向開票,在再生資源進入流通的最前端,就由回收企業開出行業“第一張票”,也就不會存在額度不夠用的問題。
3、反向開票可能導致存在虛開(非關鍵)
可以要求每個前端回收站都建立好自己的臺賬系統,確保“三流合一”,以備查驗!這也不難實現,我們的虎寶管家系統,軟件版一年的費用才3000塊錢,硬件版也才10000多一年。
4、真正落地難的關鍵點在于:稅收洼地的存在?。P鍵點)
正是由于洼地的存在,導致了不公平競爭,前端的回收企業才不敢大面積的執行反向開票!因為洼地公司反向開票,拿完優惠政策之后,成本可能只有7.5-8%,所以鋼廠制定含稅價時,也只核算了8-8.5%左右的稅金。其他沒有政策的企業,執行反向開票的話,成本可能高達13.3%,開一噸、虧5%,沒有政策的企業如果正常執行的話,存在極大的困難。
“反向開票”政策絕非簡單的稅務調整,而是再生資源行業邁向規范化、綠色化的必經之路。盡管短期陣痛難免,但其撬動的行業洗牌將催生更高效、更透明的供應鏈體系。對于回收企業而言,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求變——以合規為盾,以創新為矛,在政策與市場的夾縫中開辟新天地。畢竟,在碳中和的大潮下,誰能率先破解“綠色稅制”密碼,誰就能贏得未來十年的話語權??偟膩碚f,2025年作為反向“開票政策”的過渡年,核定征收+小微企業+地方返還的路子還能繼續走一段時間,但早晚,我們會實現“反向開票”。對于回收企業而言,提前準備起來,培養更多的個人供應商來配合反向開票。我們認為,反向開票絕非簡單的開票方式變革,而是再生資源行業走向規范化、合規化的必經之路。正如我們在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中所經歷的陣痛,今天的合規成本終將成為明天的競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