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了《清潔工業協議》(Clean Industrial Deal),旨在通過大規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加速歐洲工業的脫碳進程,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這一協議不僅對歐盟自身的產業轉型和碳中和目標具有深遠意義,還將對全球碳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清潔工業協議》的核心內容與目標
《清潔工業協議》聚焦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和清潔技術兩大領域,提出了以下關鍵措施:
1. 降低能源成本:通過《可負擔能源行動計劃》,加快清潔能源推廣和電氣化進程,完善歐盟內部能源市場。
2. 推動清潔產品需求:在公共和私人采購中引入可持續性、彈性和“歐洲制造”標準,推動清潔產品市場發展。
3. 清潔轉型融資:計劃籌集超過1000億歐元支持清潔制造業,資金來源包括創新基金、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的部分收入以及InvestEU計劃。
4. 循環經濟與材料獲取:通過循環經濟法,減少對第三國原材料供應商的依賴,確保關鍵原材料的穩定供應,“歐洲優先,獨自快進”。
5.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通過CBAM強化進口商品與本地制造業在碳排放上的“公平性”。
歐盟為何此時出手?
這一決策背后,是歐盟對自身工業競爭力下滑的深切焦慮:中國在鋰電池、光伏等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更以 5000 億美元補貼吸引歐洲企業 “西遷”。歐盟工業委員塞茹內直言:“當某些國家試圖將他們的模式強加于我們時,歐洲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回應。”
錢從哪里來?歐盟通過 “開源節流” 組合拳拼湊出這筆巨款:
?200 億來自現有創新基金,重點支持低碳技術研發;
?300 億依賴成員國 “自愿追加”,考驗歐盟內部團結;
?250 億通過修訂 “投資歐盟” 計劃撬動私人資本;
?250 億寄望未來碳市場收入,取決于碳排放權拍賣價格。
不止是砸錢!歐盟如何重構產業競爭力?
此次戰略包含三大 “制度創新”:
1.公共采購革命:政府訂單將優先選擇 “歐洲制造” 的綠色產品,打破長期以來 “最低價中標” 的慣例;
2.關鍵原材料聯盟:計劃復制新冠疫苗聯合采購模式,掌控鋰、鈷等戰略資源定價權;
3.能源成本阻擊戰:通過減稅、簡化審批、推廣長期電力合約,直擊歐洲企業的 “電價之痛”。
挑戰與隱憂:這場綠色革命能走多遠?
面臨三大現實障礙:
?資金缺口:1000 億歐元僅為初始投入,若算上配套措施,總需求或超萬億歐元;
?行業陣痛: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若無法在 2030 年前完成轉型,可能面臨 “產業空心化” 風險;
?社會裂痕:綠色轉型將創造 3500 萬新能源崗位,但煤炭、化工等夕陽行業的失業潮如何應對?歐盟雖承諾職業培訓,但具體方案尚未出爐。
這場千億歐元的豪賭,本質是全球產業主導權的爭奪。